“分离膜+产业”模式让“膜+”概念在我国工业界走俏
来源: | 作者:pro2a79c9 | 发布时间: 2016-01-25 | 5660 次浏览 | 分享到:
来源:《中国化工报》

北极星水处理网讯:膜技术目前正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污水处理、海洋油气开采、海水养殖、中药生产、食品加工等领域。随着膜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增加,“膜+”概念也逐渐形成了。“十二五”末期,我国膜行业达到了千亿元产值,而且还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十三五”末期产业规模相比“十二五”末期翻番。那么,“膜+”新模式是否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欲产值翻番,未来膜行业发展突破口在哪里?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翻番期冀再翻番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膜产业由小行业发展成为“十二五”末期产值达1000多亿元的产业,中国已经成为膜工业大国。“十一五”期间,膜行业在技术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其中微滤、超滤、反渗透等膜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十二五”期间,随着膜产业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更快。在“十二五”期间,膜行业每年以20%多的速度增长。其中,2014年,膜行业的增长速度达到26.9%。

不过,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部分膜产品产量已经达到饱和。对此,中国膜工业协会秘书长尤金德认为,“十三五”期间,膜行业的企业不应该单纯进行扩大性生产和重复性建设,而应该加强膜原料国产化研究。重要的是在一两种关键膜材料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PVDF膜材料国内已经做出来了,今后应加大产业化的研究。

尤金德表示,中国GDP预计到“十三五”末要翻一番,而膜行业发展速度年年高于国家GDP增速,所以膜行业“十三五”末一定能完成在“十二五”基础上翻一番,产值达到2500亿~3000亿元。

尤金德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我国膜行业在出口方面实现年百亿元的销售收入。虽然我国在膜质量和膜装备等方面与世界上其它膜工业大国相比还稍差一些,但由于我国膜原材料、膜制造、膜原件、膜装备和膜应用工程等方面具有人工便宜、产品成本低的优势,我国膜产品出口第三世界国家占很大比重。未来,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出口亚、欧、非洲等地区将会大有作为。因此,出口在“十三五”期间仍是膜行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膜+”耦合多行业

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邢卫红表示,膜是利用材料的特殊结构来实现物质高效分离的一些材料和技术。根据膜高效分离特性,膜可以在其他产业中大规模应用。伴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膜技术已经在海洋油气开采、海水养殖、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所应用。在化工领域,膜技术广泛应用于催化、分离、化工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水循环、污水处理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