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膜+产业”模式让“膜+”概念在我国工业界走俏
来源:
|
作者:pro2a79c9
|
发布时间: 2016-01-25
|
566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认为,借鉴目前流行的“互联网+”,膜行业可以提出“膜+”概念。“十三五”期间,让膜促进更多产业的发展。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胡云霞建议,“膜+”首先要建立好框架,其次要在框架中对膜技术进行精挑,再次将精选的膜技术与不同行业耦合,用“分离膜+产业”模式来实现高效、集成、节能、减排、绿色、符合国家战略要求的发展方式。
以海水淡化为例,邢卫红告诉记者,虽然环保人士认为,海水淡化产生的浓盐水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与其他行业进行耦合,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例如,海水淡化产生的浓盐水可以与盐化工进行耦合,浓盐水就可以“变废为宝”。
尤金德认为,“十三五”期间,膜行业能够取得重大发展,关键在于膜技术能否在一些新的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发酵行业、制品行业、造纸行业零排放等。同时,膜行业要和老旧工业改造相结合,把回收工业废料作为下一步工作重点。
“膜+”能源行业也受到业内关注。业内人士认为,“十三五”正渗透盐差发电技术应继续研究,向前推进。胡云霞表示,虽然国际上盐差发电已经做到中试阶段,但是效率还有待提高,希望膜技术专家、企业家一起努力把盐差发电技术继续向前推进。膜色谱对于第四代核能发展有重要意义。天津工业大学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何本桥告诉记者:“锂6和锂7是第四代核能重要的原料。用膜色谱技术分离锂6和锂7同位素,理论的分离因子是1.08。目前在实验室中,他们的技术已经达到1.06,还在做更深入的工作。”
“膜+”还可以解决居民生活中的水、能源和食物等方面问题。目前,我国在海洋牧场和渤海粮仓投入大量资金,而海洋牧场、渤海粮仓和海洋养殖用水量很大,大力发展膜技术可为其解决水源问题。另外,气候变化等原因会造成局部地区部分时段干旱,膜技术及应用的发展要有足够能力提供廉价间断式的供水以保证农业的正常生产。以色列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滴灌技术和水肥技术,我国可以发展正渗透技术,助力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成本可行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应用待继续扩展
尤金德指出,“十三五”期间,膜产业要同时从膜研究、膜制造和膜应用方面发力。其中,膜在水资源、环境保护、新能源和传统工业改造等四大领域的应用研究应得到进一步加强。
“同一种膜应用于不同工艺,要求也会不同,因此,各种膜都要加强应用工艺研究和对应的市场应用,这样才能保证‘十三五’末期,膜应用工程实现千亿元的收入。”尤金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