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在气候变化、金融服务、数字经济、新能源、航空航天、船舶、中医药等重点领域提出一批国际标准提案。
16.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新增一批国际标准组织注册专家。
17. 探索在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系统、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组建一批国际标准化创新团队,加强国际标准化人才库建设。
18. 实施一批标准化能力建设合作项目,重点面向东盟、中亚、南亚、非洲等地区,开展标准化培训合作,加强国家间标准互学互鉴。
19. 加强标准信息交流对话,进一步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标准信息平台,开展标准互换,持续推动电动汽车、农业、电力等领域中外标准互认合作。
20. 推动举办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标准化分论坛,搭建标准化高端对话平台。
三、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集中力量开展一批标准稳链重大标志性项目
21. 健全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业、产业技术基础等产业基础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工业设计、工业仿真、数据库等工业软件标准,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22. 加快制定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关键金属件检测等标准,推动增材制造普及利用。
23. 发布实施稀土采选精矿、稀土冶炼分离、高端稀土加工、稀土二次资源回收等标准。加快研制再生钢铁原料、再生高温合金原料、再生塑料和橡胶等再生材料标准。
24. 以芯粒互联接口、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等集成电路标准研制为重点,加快构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25. 推进机器人整机可靠性信息安全、典型场景应用要求等标准制定,推广工业、农业机器人场景应用。
26. 制定一批北斗规模应用国家标准,延长北斗规模应用价值链。
27. 开展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研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28. 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加强服务安全、人工标注安全、预训练和优化训练数据安全等关键环节安全标准研制。
29. 围绕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安全,发布实施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系列安全标准。
30. 制定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等工程机械电动化标准,推动工程机械电动化转型。
31. 开展智能家居互联互通架构、云边协同、本地互联、产品评价等标准研制,实现智能家居互联互通。
32. 统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同步推动技术攻关、标准研制、产业推广。
33. 加强上下游标准化技术组织协调联动,综合运用各层级标准构建与产业链相适配的标准链。
34. 发布一批标准稳链标志性成果,组织召开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