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推动提升国内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引导技术机构开展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比对分析等工作。依托重大项目建设和国际科技合作,积极推动采用普遍适用的国际标准。
16.鼓励支持企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汽车、中医药等重点领域,积极提出新技术领域国际标准提案。鼓励面向重点贸易商品和对外承包工程加强标准外文版供给。支持做实做强驻日内瓦常设组织中国汽车标准国际化中心(CASIC),发挥标准国际化的桥梁纽带、平台、窗口和孵化作用。
17.拓展“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中国标准海外应用。将标准化融入外经外贸、发改、生态环保、商贸租赁等工作政策措施,在多领域对外交流合作中支持企业推动带动标准“走出去”,推进政策规则标准等“软联通”。
18.积极协调建立部门间实现标准“软联通”信息通报制度。各部门、各区域积极搭建促进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平台。
五、着力夯实基础,增强标准化人才与技术支撑服务能力
19.把党的全面领导和政治建设贯穿到标准化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要求,加强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
20.提升标准化技术支撑能力。加快行业领域市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建设,组织调研跨行业新兴领域的建设需要,加强规范存量管理。建立健全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联席协同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模式,聚集多方力量。积极申报争创国家标准验证点,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
21.加强开展标准化技术服务。推动标准化服务与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标准样品等融合发展。组织推动机构及专家等技术力量联合协同,面向本市重点示范区创建、战略与新兴产业链建设、重点项目等发展任务,开展标准化服务进企业等活动,加强问需服务见效对接,为企业创制领先技术标准等提供支撑服务。
22.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多层次多形式标准化专业培训力度。加快标准化人才挖掘归集,建立完善市标准化专家库建设。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设立标准化专业和方向、研究项目等。推动标准化职业教育,参与建设国家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参与在标准化相关专业推广“1+X”证书制度。鼓励加强标准化基础理论和创新发展研究。
23.积极开展世界标准日等标准化宣传活动,结合实际,丰富宣传方式,务求宣传见效。加大标准化及其发展成果的宣传推广,包括标准项目实施效果、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成果、技术机构服务实效等,提升全社会标准化意识及对标准化作用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