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共建国际标准,助力提升产业竞争新优势。“十四五”期间,我国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新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26个,中国专家新担任技术机构主席30个,新担任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组召集人486个,在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系统、航空航天等领域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880项,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32项。同时,积极推进国内国际标准体系兼容,4210项先进适用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标准,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我们还通过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等重要平台,加强在电动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国际标准交流。
四是深化标准实施,积极激发经营主体新活力。先进制造标准的应用有效引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引领储能装备迭代升级、护航无人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打通新能源汽车发展堵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牵头研制的智能制造、纳米制造、智能电网、新型储能系统等一系列先进制造领域国际标准,正凭借标准国际化的成果,逐步消除技术壁垒,为我国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大型成套设备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可靠的合规路径和质量背书,增强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可比性与竞争力。
先进制造标准是推动和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于降低产业成本、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国际贸易、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继续扎实推进先进制造标准化工作,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提供更加坚实的标准支撑。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孙延峰:谢谢肖寒先生。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工人日报记者提问: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门类,是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也是重要的国际贸易领域,在当前国际经贸环境下,请问国际标准化工作对我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司长肖寒:标准化工作在支撑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推动产业国际化方面发挥了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国际标准助推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脑机接口等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以及我国具有优势技术的重点产业,我们将中国智慧纳入国际标准,支撑了产业国际化发展。比如:在脑机接口领域,我国专家正在牵头制定一系列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国际标准,其中术语国际标准将统一国际各方认知,为促进脑机接口技术和产业发展提供共识,数据格式国际标准将统一数据应用格式,促进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应用和产业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