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国分离膜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 (2011—2015年)》的通知
来源: | 作者:pro2a79c9 | 发布时间: 2010-09-20 | 5109 次浏览 | 分享到:

全国分离膜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

20112015年)

 

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82

 

前言

膜分离是一种高效节能的新型分离技术,它是材料科学与介质分离技术的交叉结合,具有高效分离、设备简单、节能、常温操作、无污染等优点,是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有效手段。30年来,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技术先进国家,一直把膜技术定位为高新技术,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促进膜技术迅速发展,使用范围日益扩大。有资料显示,全球膜组件成套设备和膜工程的市场已达到数百亿美元,且以每年20%的幅度递增。目前,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渗析、电渗析、人工肾、气体分离、无机膜、渗透汽化、液膜、控制释放以及膜接触和膜感应器等分离膜技术在石油、化工、环保、能源、电子、重工、轻工、食品、饮料、医药和生物工程等行业均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高质量地解决了分离、浓缩和纯化的问题,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提供了依托技术。国外有专家把膜技术的发展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列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高新技术之一。在经济发展和国家科技发展政策的正确引导下,我国膜分离工业发展迅速。据中国膜工业协会统计:从2004年到2006年,我国膜工业发展的增长速度几乎接近30%的增长。在“十一五”期间略高于30%。伴随一个个大型膜工程实践的完成,我国膜分离工程技术水平日渐提高,膜分离正在逐渐取代传统分离技术,成为许多行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技术,在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计划纲要》将膜技术列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利用、综合节水、海水淡化列等优先发展主题的关键技术;《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也将“膜分离材料”列为材料领域的重点研发对象;另外,膜分离技术不但是能源领域的重大专项“重点开发节水技术、海水淡化技术”的关键技术,也是环境领域的重大专项“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的关键技术。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膜分离产业壮大与高起点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分离膜标准工作全面、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切实发挥分离膜标准对膜分离技术和产业支撑和保障作用,促进分离膜标准化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分离膜标准工作总结

1主要工作内容和成效

“十一五”期间,伴随着分离膜领域对标准的需求和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国标委组织筹建了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离膜标委会在20082010年间陆续完成以下工作。

1)成立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086月,成立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82)。随后,通过了《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细则》和《分离膜领域国家标准体系框架》三项基础性文件。

2)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

2009年,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了推荐性国家标准《中空纤维帘式膜组件》(计划号20081181-T-469)的制定工作,目前该项工作处于批准阶段(阶段代码50)。同年,申报国家标准项目6项(4项为采标)。

3)积极开展分离膜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

2009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组织、监督下,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迅速成立了分离膜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组,通过网上征集、会议讨论等形式,最终构建了分离膜标准体系框架,完成了《标准体系框架表》、《标准体系表》、《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体系表》和三项说明性材料《分离膜领域标准现状分析》、《分离膜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和《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体系优化》。

4标委会的自身建设与管理

20086月—2010年,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完成以下自身建设与管理工作: eq oac(,1)1 完善了秘书处的组织建设和人员分工,细化并落实了秘书处的工作制度。 eq oac(,2)2 组建了基层信息联络员队伍,以方便标准化工作的落实和宣传。 eq oac(,3)3 创建了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网站(网址:http://www.mtc382.org)。网络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基本完善,提高了标准化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方便了分离膜标准相关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及反馈。

5分离膜标准工作人员的培养

分离膜标委会积极选派工作人员参加标准化的岗位培训和业务交流活动,如参加了第三期国际标准化综合知识培训班和第二期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培训班。通过培训,工作人员的标准化工作业务水平得到提高,能够开始本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并为今后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2. 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分离膜领域的标准化工作顺利起步,标准化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分离膜标准体系还未真正形成。分离膜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因此标准的数量较少,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等领域的国家标准基本空白,亟待制定。因此,分离膜标准体系的构建工作非常紧迫。

2)标委会的自身建设需要加强。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立足于高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工作人员应该努力学习国内、国家先进标准和标准化知识,在从事标准化工作的过程中迅速成长,使分离膜标委会迅速成长为高水平的标准工作组织,使所制定的每一项国家标准都成为国家或国际先进标准。并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化的工作,对提高行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指导和推动作用。

二.膜分离领域标准工作发展思路及目标

1.膜分离产业特点和当前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将进一步减弱,高新技术密集的膜分离产业作为高附加价值产业和创新型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也迎来了最具挑战的发展契机。另外,由于建立在膜分离技术基础之上的海水淡化、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利用、综合节水等是科技和标准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成为关系我国能否缓解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指标。

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计划纲要》、《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在膜分离产业发展和标准化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以下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

2十二五标准化发展思路

1)提高行业内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全行业内强化标准化意识,充分利用专业会议、标准服务、标准培训、标准宣贯和监督执行等方法,大力普及、宣传标准化知识,使人们充分认识标准化的意义和重要性;另外,加强膜分离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的标准化意识,使他们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并不断开发新技术,制定新标准,同时,努力使之转化为国际标准。最终,使分离膜标准得到全行业的认可和重视。

2分层次制定一系列高水平的国家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尽快建立完备的、体现本行业高新技术特色的分离膜标准体系。包括:打好标准化工作基础,尽快制定分离膜领域急需的基础、通用方法和管理标准; 集中力量重点研制一批国家和行业重点领域急需的分离膜关键技术标准;立足创新产业特色,制定一批高技术国家标准(包括标准),用标准的高技术优势保护和强化膜分离产业的竞争优势,为分离膜产品源源不断的走向并立足于国际市场搭建桥梁。

3)加强秘书处和标委会的自身建设。以“服务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作为标准工作指导方针,打造高质量分离膜标准化人才队伍,树立高水平标准工作的形象;并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化的工作,提升分离膜标准的水平,在提高膜分离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指导和推动作用。

3.主要目标

1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制定一批高质量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这些标准应该以企业为主导,来源或服务于科技和标准的重点领域;

2以高质量标准为支撑,最终建立重点突出、结构合理、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分离膜标准体系;

3)通过高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带动企业参与和重视标准化工作,真正实现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生产的紧密结合。全国分离膜标准服务共享平台基本建成,分离膜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协同、互补机制基本形成,分离膜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突破,分离膜标准化工作在膜分离领域的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得到普遍认可。

三.十二五标准化主要工作和重点领域

1.国家标准制修订

1)工作背景分析

目前,中国水资源严重缺乏,水污染、环境污染情况严重,污水处理、水质净化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快水处理技术的创新速度,减少优质水资源的消耗,加大废水等水资源的处理和回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一五”规划》和《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等文件都明确地将农村饮用水安全和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列为工作重点。国标委综合[2009]40号的《指南》中列出重点产业领域的调整和振兴也必须依靠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循环经济才会顺利实现。膜分离技术是当前各国应对洁净水资源危机的一柄利器,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保证工业过程水回用和城镇污水处理的最佳方法。从重点领域的调整和振兴来看,膜分离技术是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产业废水处理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超纯水制备的必备技术,是这些重点领域发展和振兴的基础。

在当前国际、国内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在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形势下,作为高效的水资源再利用手段,膜分离技术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分离膜领域发展较快较好的几大技术包括:1)在水处理应用方面的超滤、微滤和反渗透等技术皆有重大突破;微滤膜(MF)与超滤膜(UF)技术已趋近世界先进水平,并已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国产品牌,UFMF的应用实例多达1,500余项;国内UFMF工程的合同金额,2005年达到25亿人民币,涉及生化制药、电厂水净化、钢厂冷却水净化等。2)反渗透是海水淡化、高纯水制备和污水回用的主要技术,反渗透膜自主生产过去一直是个空白,现在产品逐渐稳定、品种日益增多,并至少有3家企业实现了产品的批量出口。2010年,我国海水淡化总量将从现在4万吨/日上升到80万~100万吨/日,总投资将达136亿~180亿元,其中膜及膜组件的应用将占到总投资的30%~40%;2010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70%以上,膜在这一领域的市场需求也很大。3)经过国家30年持续攻关,国产离子膜研制成功,性能指标可媲美美国杜邦公司著名的N966膜,直接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具有全球竞争力。该产品的问世提升了我国氯碱工业的装备技术水平,使我国跃居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该项技术和产业化能力的国家,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生产的国际地位。我国离子膜问世以后,进口离子膜的价格降低到400美元/平方米,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离子膜售价仍保持1000美元/平方米。上述膜产品及应用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同时衍生出大量的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为了保护国有优势膜的健康发展、促进膜领域的市场繁荣,特别是保证分离膜在上述应用领域的合理利用,迫切需要制定相应的膜技术标准。

2“十二五”分离膜标准制修订工作重点

a 应用于水处理领域的分离膜标准

水资源合理利用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科技支持的重点领域。各种分离膜产业已经应用于淡水、咸水和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中。“十二五”期间,分离膜标准化工作也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标准制修订工作重点,主要包括:饮用水保障技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及回用等领域的分离膜标准。

b 应用于环境保护的分离膜标准

环境保护是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密切相关的。膜分离技术是应用于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的工作更为严峻,分离膜标准化工作也以废气、污水、垃圾渗滤液的治理等方面的标准作为标准制修订的重点。

c 氯碱离子膜术语、测试方法及通用技术条件

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氯碱离子膜术语、测试方法及通用技术条件等标准,迅速制定国家标准将为该类膜生产、科研、应用和管理提供基础用语与技术规范;可有效避免行业混乱,促进氯碱工业用离子膜的应用推广以及相关领域的健康发展。

  d 分离膜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

作为发展极快的高新技术,分离膜的标准体系的发展有些滞后,除关键技术领域的标准外,为保证分离膜产业的健康有序管理,保证各项产品、方法和管理等标准的顺利制定和实施,还需要及时制定分离膜的基础标准和重要产品的方法标准。

3)分离膜标准制修订详细工作计划

a 基础标准

          分离膜产品质量保证;

          分离膜的符号;

          水处理技术术语(ASTM D6161-2005);

          分离膜领域的量及单位;

          水处理程序设计规则。

          火电厂反渗透水处理装置验收导则

          火力发电厂超滤水处装置验收导则

          离子膜

b 产品标准

         离子膜;

         电去离子膜堆(组件);

         反渗透饮用水处理系统(ANSI/NSF 58(i53));

         膜生物反应器;

         家用反渗透装置工作特征的标准试验方法(采标STM D5615-2007

         饮用水处理剂.有机助滤材料.定义(DIN EN 12901-2000)。

         卷式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元件

c 测试标准

          离子膜测试方法;

          膜孔径测试方法  泡点法(采标ASTM F31603);

          淤泥密度指数(SDI)测试方法(采标ASTM D418907);

          反渗透和纳滤原水水质分析方法(采标ASTM D4195-08);

          微咸水、海水和盐水中硫酸根离子测试方法(采标ASTM D 4130-08);

          微滤和超滤系统记录指南(采标ASTM D 7285-06);

          电渗析和反向电渗析记录指南(采标ASTM D 5131-90);

          电渗析和反向电渗析水质分析指南(采标ASTM D 5091-95);

          膜过滤器的无菌性试验方法(采标ASTM D 4196-05);

          反渗透和纳滤装置检漏方法(采标ASTM D 3923-08);

          膜过滤器水溶性物质测定方法(采标ASTM D 3861-91)。

          反渗透和纳滤系统记录指南(采标ASTM D 4472-08

          水分析结果报告的标准指南(采标ASTM D596-2001

          家用反渗透装置运行条件测定方法(采标ASTM D 5615-072003))

          反渗透和钠滤装置运行条件测定方法(采标ASTM D 4194-032008))

          常规过滤中0.2μm膜过滤器对水中微生物截留性能测试方法(采标ASTM D 3862-802001))

          常规过滤中0.40.45μm膜过滤器对水中微生物截留性能测试方法(采标ASTM D 3863-872003))

          超滤渗透流动性能数据标准化规程(采标ASTM D 5090-07

          反渗透渗透流动性能数据标准化规程(采标ASTM D 4516-002006e1

          材料对人类用水的影响.由迁移造成的影响.水处理膜的试验方法(DIN EN 12873-4-2006

d 管理标准

             膜法水处理过程职业安全卫生标准;

             饮用水用膜安全标准。

2.国际标准化活动

1) 及时了解和掌握分离膜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加强对国际分离膜标准化工作程序和步骤的研究,结合我国分离膜标准化工作具体情况,不断更新分离膜国际标准化发展战略;

2) 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一方面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尽量采用和转化,另一方面,抓住分离膜的高技术优势,引领国内分离膜优秀企业将行业内的先进技术制定成国际标准;

3) 和国际分离膜标准化组织建立联系,寻求参加分离膜国际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研讨活动的可能性;以标准工作为纽带,在国内分离膜单位和国际分离膜单位及标准化组织之间建立桥梁,使及时了解膜分离国际发展动态和标准工作趋势。

3.标准实施与监督

加强标准宣贯和执行力度。在行业内建立以标准为基础的企业诚信机制,由企业、检查机构和民营组织共商标准实施监督管理办法,制定《分离膜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办法》,标委会负责检查实施情况,并及时在网上公布检查结果,形成全行业监理气氛,提高大家对标准的认真和重视程度。

4.标准化科研

1)标准研制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

结合国家重大专项和“863”等高技术项目,积极开展分离膜在水资源合理应用、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标准研制工作,及时将可形成标准的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纳入标准制修订工作。

2)积极开展公益性行业专项标准化科研工作

积极开展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分离膜标准化项目的组织、申报和研究工作,通过争取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的支持,重点抓好具有分离膜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标准的研究,提高分离膜行业标准的水平。

3)加强标准化基础研究

加强分离膜标准化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分离膜标准对分离膜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研究、标准科学性与协调性研究、分离膜产品标准与知识产权、分离膜标准与WTO技术规则协调一致研究等标准化基础理论研究。

5.标准化信息化、标准化咨询服务

1)建立国内外分离膜标准档案数据库

收集国内外分离膜标准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归档,建立和管理国内外分离膜标准档案数据库,制作标准化信息服务产品,实现对国内外分离膜标准资料的检索、分类、共享。

2)建立全国分离膜标准制修订信息系统

建立全国分离膜标准制修订信息系统,实现分离膜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计划项目申报、制修订阶段管理、报批、复审等工作的网络化管理;提供分离膜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执行情况在线管理,实现与国家标准制修订管理信息系统相衔接;加强对标准制修订过程的控制,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标准制修订时间;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保证社会公众参与、及时获得信息。

3)建立全国分离膜标准化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

建立全国分离膜标准化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分离膜标准论坛),在线发布分离膜标准化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提供标准化知识、法律法规、标准编制程序和技术等内容,实现与国家和相关部门标准化机构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信息交换、资源共享,为全国分离膜标准化人员提供一个专业的信息交流平台。

四.政策措施

1.机制、制度建设

制定分离膜标准制修订管理办法,使制修订工作系统化、程序化;制定分离膜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确定监督检查范围、重点,研究制定监督检查程序和手段,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2.人才培养

通过参加国标委的培训、活动和标准化工作,培养分离膜领域的标准化人才。逐步建立全国分离膜标准化人才数据库,包括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标准审查专家、标准化专业人员、标准制修订人员等多个类别的人才库。利用分离膜高技术的人才优势,加强分离膜国际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积极支持分离膜专家参加国外政府和国际机构举办的标准化活动;对承担或参与制定分离膜国际标准的单位或企业,给予经费资助或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