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也是重要的国际贸易领域。肖寒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新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26个,中国专家新担任技术机构主席30个,新担任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组召集人486个,在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系统、航空航天等领域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880项,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32项。同时,积极推进国内国际标准体系兼容,4210项先进适用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标准,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
“我国牵头研制的智能制造、纳米制造、智能电网、新型储能系统等一系列先进制造领域国际标准,为我国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大型成套设备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可靠的合规路径和质量背书,增强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可比性与竞争力。”肖寒说,譬如在脑机接口领域,我国专家正在牵头制定有关术语、数据格式等系列国际标准,将有力促进脑机接口技术的创新应用和产业规模化发展;我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为养老机器人的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提供基准参考,造福全球银发群体。
魏宏表示,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将引导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同时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加大行业急需、先进适用的标准供给力度,加快标准更新升级,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循环利用、能耗能效、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制修订国家标准4000余项。此外,强化标准实施应用,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链的标准实施情况监测,推动标准与产业、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的协同配套,确保标准实施效能充分发挥。